须菩提。若菩萨心。住于法而行布施。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见种种色。
——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
诸佛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,以法供养即是供养诸佛如来,不以资财而为供养。法供养者,诸供养中最为第一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佛教也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。不可否认,这种变化,一部分是为了适应现代弘法事业的需要;但另一方面,有些变化却不能不让人心存隐忧,如果不能正确施为,必将成为佛教发展的一大隐患。
世人都知道佛教以慈悲为本,慈悲世人,救拔众生。但佛教的这种“慈悲”,正在被严重世俗化,被片面误解为世俗的“博爱”。
佛教真正的慈悲,是通过弘扬佛陀正法,使众生出离轮回,离苦得乐,究竟解脱,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世俗意义上的“扶危救困”。如果为了彰显所谓“慈悲”,而偏离“慈悲”的本旨,甚至使得这种本应清净无染的“慈悲”去沾染太多世俗化的成分,那对佛教精神将是一种极大的损害。
现如今,以佛教为背景的各种慈善机构、组织大量衍生,借助佛教“募集善款”、“化缘”、“行善”,表面上看,这好像并不能算作是坏事,但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,便可见这种行为的危害。
很多寺院或某些个人、组织,以佛教的名义成立所谓“慈善会”、“基金会”等,进行慈善募捐,向大众募集大量资金,即便这些资金能够得到善用,真正做到取之十方,用之十方,也与佛教的“本职工作”——使众生得到出离世间的解脱之法格格不入;更不用说那些将募集来的钱财挪作他用、私用,从而导致佛门清誉受损的事情了。
很多以寺院为背景为名义的慈善组织,搞得大张旗鼓,风生水起,尤其是在“向社会进行捐助”时,都是异常高调,往往还会与当地政府“联动”,与新闻机构“联动”,一些出家人更是作为代表出席,拿着募捐来的钱行“布施”。表面上看,这是在“做好事”,实际上,这完全背离了出家人最根本的责任。
出家人行布施,是要行“法布施”、“无畏布施”,而非钱财和物质的布施。法布施是将佛法的智慧教与他人;无畏布施是给予他人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,解决他们人生的困惑和烦恼,从而使他们认识人生无常,离苦得乐,趋向解脱。而钱财与物质上的给予,从根本上来说,是不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的。就像你给一个穷人钱,他不会因你给的钱而变作富人;你给一个乞丐钱,他未必会因你的给予而不再乞讨一样,这些都只能治标不治本,不但不能将众生导向解脱,还会使他们更加难以出离世间轮回。
古语有云: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意思是你给别人鱼吃,不如教他们打渔的方法。而作为以弘扬佛法智慧存在的佛教,如果只是“授人以鱼”,而不能使人获得佛法的智慧,不能将人导向解脱,那这一切都没有意义。
现在很多人有意曲解太虚大师的“人生(间)佛教”思想(一说太虚大师的提出的是“人生佛教”而非“人间佛教”,“人间佛教”为印顺法师提出,此处不论),大肆宣扬其世间法的部分,而剥离、忽略其出世间法的部分,并将此作为其行世间法的所谓“依据”和借口。甚至有的寺院以此为借口,独立或与社会人士一起创办“实业社(其实就公司)”,来从事一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,并美其名曰“弘扬人间佛教精神”,其实就是因为佛教行善世俗化导致的结果。
现在许多人反对佛教的一些人和事,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,正是你们对佛教精神的误解,认为拿钱出来布施就是佛教,反之就不是佛教的想法,助长了这种风气的形成。如果大家都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佛教精神,明白佛教是让人趋向解脱,而不是使人去贪恋、享受世间的生活,像这样背离佛教精神的事情就不会有滋生和泛滥的土壤。
当然,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。寺院和僧人要布施,引导世人向善,并非就不可以进行任何物质和钱财上的施予,而是要明确这种施予的方式和来源。比如像传统的施斋、施粥;而要用作布施的钱财来源,一定要清净明确,如果你拿大家供养常住的财物行布施,众生未必会得到好处。如果是有人供养你的,你发心拿出来布施给一些真正需要救难救急的人,这当然未尝不可。
出家人,一方面要慈悲,一方面更要让众生明白因果自负的道理,让众生懂得如何去培福才是根本。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。不需要为了博得“慈悲”的虚名而行颠倒之法,一定不要为了迎合世间法,为了某些“方便”而背离了佛教导人解脱的根本。
所谓“方便出下流。”有情当善思念之,切勿行颠倒想。
评论